同在一片天空下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11-22

  “同在一片天空下”这个题目产生的缘由有两点:一是,人类的生命本源是共同的,最终理想亦是共通的;二是,我创作了许多雕塑作品,所表现的东方圣人或西方大哲,都可以在不同国度的天空下展开文明对话。

  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东西方不同区域的文明虽横亘千山万水,但几乎同时“获得了全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的东西”,从此人类被“一个共同的起源和目标”联结在一起。如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近乎同时提出了大同思想和理想国,二者都旨在寻求建立一个有序、和睦、公正的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处于不同文明环境中的人也怀有相同的初心和目标。

  基于这样的初心,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也早已开始了交流互鉴。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通汉朝与西域的阻隔,从此开辟了丝绸之路的千年繁盛。千年之后的1405年,明朝的郑和抱着“怀远以德”的观念,扬起和平的风帆,拉开了七下西洋的序幕。这一缔造了世界航海业发展里程碑的壮举,改进了国内生产,开拓了海外贸易,传播了中华文明,厚植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色与民心基石,书写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郑和下西洋82年后的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开辟了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1493年,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首次环球航行,加速了世界连为一体的进程……人们不断打破地理的限制进行科学探索与人文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也越来越凸显出中外圣贤提出人类最终理想的必要与必然。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是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其源于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源于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源于华夏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源于中国人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内涵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基因,也是对以往全人类文明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推进。它超越了种族、文化与国家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心声。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文明对话,更彰显出其重大价值所在。

  作为一名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艺术工作者,我的经历和经验让我格外深切地体会到,人文艺术交流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民与人民之间进行对话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艺术和美进行对话,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态度,也是一种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行为。如果把民族特色和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积极运用创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和精心构建的话语体系推进文化的传播,就能大大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1985年为家乡盐城创作大型雕塑《东进》36年来,我创作了600多件古今中外人物雕塑作品,从表现中华历史人物到以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创作,用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来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文明对话,语言是载体,艺术是载体,而透过这些载体,其本质则是心灵、是精神,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随着我的雕塑作品在世界多个国家落成,它们也成为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将艺术想象的“对话”延伸到现实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表征着当代中国的“对话”意愿和“对话”能力,折射着不同文明、不同人民之间情感的融汇、思想的互动和价值的共鸣。

  首先,我谈哲学家之间的对话。2021年9月16日,我创作的青铜组雕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希腊雅典的阿果拉广场隆重揭幕。爱琴海的阳光下,苏格拉底与孔子形神相遇,两尊沉甸甸的青铜雕像分立西东,面向彼此。苏格拉底身着古希腊经典装束,侃侃而谈,孔子温文尔雅,满面春风,二人共同向世人讲述作为东西方文明发祥地的两个古老国家中国和希腊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和伟大友谊的故事。卫城山脚下的阿果拉广场,是雅典古市集遗址所在地。雅典古市集是希腊城邦时期公民的重要社会活动场所,当年苏格拉底就经常在此演讲、辩论,向世人展示深刻的哲思与有趣的灵魂。将一尊出自当代中国艺术家之手的雕塑立于此学术思想与商业文明交汇、哲学精神与历史文化碰撞的核心场所,一方面体现了希腊政府和人民对雕塑创意的认可、对孔子的认可和对华夏传统文化的认可;另一方面更反映了他们对新时代中国的认可,对中希文明互鉴的认可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可。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艺术创作中的相遇,成为中希文化旅游年的重要标志,其创意完成了历史上的不可能。如今,这组雕塑又立在了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的会场之地。孔子来了,苏格拉底也来了!从中国到希腊,从雅典到蚌埠,你来我往……

  其次,谈诗人之间的对话。2021年7月,我的雕塑《心灵之门——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与中国诗圣杜甫对话》于乌克兰驻华大使馆落成。此雕塑的原型曾于2017年隆冬立于乌克兰首都基辅市中心。作品形如两本翻开的书页,又像是两扇正在打开的门。一边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诗圣杜甫,一边是乌克兰人民心中的英雄诗人舍甫琴科。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伟大诗人,共赴跨越千年的心灵之约,在中乌文化之间展开灵魂的对话,体现了“既要肯定自己,也要向他人学习”是人类进步阶梯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咏叹。

  再次,谈艺术家之间的对话。2020年1月,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立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达·芬奇是渗融着科学与艺术精神的智者之相,齐白石有飘逸朴拙、独立苍茫的仙骨之神。二者同置于一个对话空间,恍惚于梦境中,依稀于宇宙间,一西一中,一左一右,虽是青铜铸就却俨然拥有鲜活的灵魂,仿佛两株扎根于不同文化土壤而长成的参天大树,阐释了不同文明的互补才是人类社会发展平衡的条件。达·芬奇的写实与齐白石的写意,以不同的审美视角和表达方式表现了对世界的认知,他们的对话超越时空,也充实这个世界的美好,所以,齐白石不用护照,不用讲意大利语,也成为了深受意大利人民喜爱与尊重的中国老人。

  我以“孔子问道于老子”为主题而创作的雕塑《问道》,也应邀落成于欧洲、美洲、亚洲多个国家。如立于法国塞纳河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问道》,孔子和老子以身作则,体现了中国向世界学习的真诚态度,告诉世人只有将问道、传道相结合,才能产生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对话,才能增进了解,共谋发展。巴西库里提巴市为了能让孔子像永立,还将市政广场正式更名为中国广场。韩国于2006年将我创作的老子、孔子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贤哲雕塑集中于釜山仁济大学美丽的校园,建立了吴为山雕塑公园。今天,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召开,鲜明的主题正是:文明互鉴,需要我们在相互欣赏中进行对话。

  文明对话,要深入研究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是基于每一种文化的普遍价值和特殊价值皆能得以共存之平台而展开的价值的双向交换过程,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展望未来,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联系,促进往来。第一,多办展,用艺术经典增进相互了解与相互尊重;第二,多研讨,通过思想碰撞、交融,形成共识;第三,让云上交流常态化;第四,加大文化经典相互翻译的力度。

  上述皆属文化交流。而交流贵在于三个“一”: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珍爱、维护世界和平之魂。只要我们大家面对面,心连心,平等、平和地对话,就能在同一片天空下,有我们的作为!

在线留言